忠孝觀念的窘境及其前途
作者:姚海濤(青島城市學院)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布,原載《文史六合》2023年第2期
中國社會談論一個人,往往重視從品德高度進行定性評價,給人的印象似乎總是站在品德制高點上“頤指氣使”。若一個人被評價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那么此人就會被周圍人孤立、拋棄,無包養條件法融進社會了。忠孝觀念聯結的是國與家,構成了儒家的台灣包養焦點價值理念。由于儒家在漢代以后成為封建王朝的指導思惟,是以,忠孝觀念順理成章地發展成為中國人牢不成破并引以為傲的價值觀念。毫無疑問,忠孝觀念對于維系晚期以家國一體為包養站長基礎構型的社會,使之穩定運行起到了很是主要的感化。直至本日,由于文明慣性,忠孝觀念對于中國人包養合約的日常生涯還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雖然這一影響處在不斷弱化過程之中。當前,我們依然需求對忠孝觀念進行厘清反思及創造性轉化,以期包養網比較疏浚與現代社會不契合之處,甚至還可以生發出更多的現代意義。
任何一種觀念,當它被強化認同之后,往往會走向背面,異化為鉗制人思惟的枷鎖,固化為牽絆人行為的鎖鏈。忠孝觀念亦概莫能外。具體而言,忠重要調節君臣關系,倡導年夜臣包養網單次對國君忠心不貳,關鍵時刻能夠自告奮勇,以身許國,后來發展為“君為臣綱”的極端思包養網車馬費惟,成為專制軌制的主要基石;孝則重要調節父子關系,倡導子輩對父輩昂首帖耳、言聽計從,后來發展為鉗制人們思惟和行為的“父為子綱”。
客觀地講,一方面,忠孝觀念對于穩定封建社會次序與人倫次序,功莫年夜焉;另一方面,由于其極度壓抑個性與人權,形成了歷史上許許多多的人被捉弄,一條條鮮活的性命是以逝往,由此導致社會喪掉生機活氣與進化創造力,罪莫年夜焉。韓愈《送汴州監軍俱文珍》詩末兩句“誰言臣子道,忠孝兩全難”,將臣與子兩年夜腳色及其對應的忠與孝間的沖突與窘境歸納綜合得淋漓盡致。歷史上有幾多人曾慨嘆忠孝難兩全!又有幾多人在這窘境中輾轉騰挪,不得安生,受盡煎熬!甚至更有幾多人殞命于此!
忠孝觀念的構成有一個長期的歷史階段,其窘境的超出天然需求很長的過程。看一看先秦歷史,探一探忠孝觀念,思一思此中隱情,當不掉為一件有價值的事。假如從出現的時間角度來看,孝先于忠,高于忠。所以,先從年夜孝之舜的故事開始講起。
一、舜年夜孝感天動地,竊負而逃成孝名
在《孟子》一書中,“年夜孝”出現兩次,所褒評者,都是年夜舜。中國孝道歷史上第一個值得年夜書特書的人物,無疑是年夜舜。虞舜,姓姚,名重華,是帝顓頊的后人。舜的家族從顓頊之后一向到父親瞽叟六代人都是通俗蒼生。舜的父親瞽叟是一朵人間奇葩。從他的名字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瞽者。由于舜的母親往世早,父親在舜十幾歲時續弦,并與后妻生了個性格頑劣、狂妄無禮的兒子,名叫象。舜并不因為母親是后母,弟弟是異母弟而心存芥蒂,而是一向盡心極力地貢獻母親、疼愛弟弟。誰承想后母、弟弟經常在父親瞽叟眼前說舜的壞話。父親眼睛是盲的,心居然也是盲的。對舜平時辱罵和毆打還不算,最后居然心思歪曲到要設計害逝世親生兒子舜。
后來,舜遭到堯的賞識,承擔了部落中良多額外的任務任務,是以獲得了一些財物獎勵,并且娶到了堯的兩個美麗賢惠的女兒。父親瞽叟、后母與弟弟象居然想獲得這些財物和包養金額舜的兩個老婆,他們聯合起來企圖設計殺害舜。他們的惡毒計劃全盤如下:
有一次,瞽叟讓舜往修補家里的糧倉倉頂。這個喪芥蒂狂的父親居然從糧倉上面縱火,想要燒逝世舜。舜很機警,手持兩張斗笠,像鳥兒一樣張開同黨,從倉頂一躍而下,逃脫了。還有一次,瞽叟讓舜往鑿井,等井挖包養網站深了之后,趁機蓋土填井,想用生坑的方式害逝世舜。舜在鑿井之時,多留了個心眼。他早已在井壁一側掘出一條暗道。有父這般,讓人不得不防啊。當父親實施生坑計劃時,舜從暗道勝利逃脫。父親愛兒子,這是人之本性。可舜的父親卻做出了禽獸不如的殺子之事,可謂人間奇葩。
即便發生這等惡劣之事,舜對待怙恃的孝行蕩然無存。人之至孝,感天動地。上天派鳥獸各種動物來幫助舜耕種地步。后來舜的名聲不脛而走,美名傳遍全國。堯決定將全國禪讓于舜。當舜登上皇帝之位后,天天往向父親請安,態度畢恭畢敬,始終遵守為子之道。他還不計前嫌,將后母所生的弟弟象封為諸侯。舜包養行情“孝感動天”,后來成為“二十四孝包養網心得”中的第一個故事。
孟子言必稱堯、舜,舜之孝在《孟子》中討論比較集中。此中提道:“年夜孝終身慕怙恃;五十而慕者,予于年夜舜見之矣。”舜得不到怙恃的喜愛,這是貳心中的一根刺。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人各有懷戀、喜愛的對象。幼小之時,懷戀怙恃。年輕之時,喜愛美麗男子。做了官就會包養合約盡忠君主。舜獲得全國,遭到士人的喜愛,獲得了財富、位置,娶到了堯兩個漂亮包養管道的女兒娥皇、女英,獨獨得不到怙恃的喜愛。全國歸己,視若草芥,不為所動,卻因得不到怙恃的歡心而憂愁,生怕只要舜吧。舜終身懷戀怙恃,這才是年夜孝。
孟子的門生桃應曾經問了一個假設問題,孟子虛擬了舜“竊負而逃”的故事。桃應問孟子,舜當皇帝,皋陶掌管刑獄之事,假如瞽叟殺了人,若何辦理?孟子答覆,抓起來就是了。舜不克不及干預辦案,因為這是皋陶的職責地點。面對父親被抓,舜豈能無動于衷?孟子認為,舜視全國如敝屣,定會偷偷地背著父親逃到海邊棲身下來,高高興興地過日子,忘記了曾經是全國之主。舜視父親重于全國,所以做出后人似乎難以懂得的“竊負而逃”之事。
“竊負而逃”的故事雖是虛構,此中展現的事理卻清楚不易。先秦時期至多在孟子之時很是重視血緣親情,認為孝高于忠。隨著時間的推移,忠與孝的地位開始變換對調,孝至高無上的位置漸漸地被忠所代替、所超出。忠與孝的觀念開始異化,最終變成了把持人甚至捉弄人的社會觀念。
漢代敘事中,“竊負而逃”不會再演出了,而變為別的的故事。《韓詩外傳》卷二記載了石奢的忠孝故事。楚昭王時有一叫石奢的士人,為人公平正直,楚王錄用他為治獄的法官。有一天他碰著路上有殺人者,出于職責,他追了上往,發現兇手竟是父親。回到朝廷,他如實向楚王匯報了父親殺人事。忠孝難題擺在了石奢的眼前。殺人者是父親,抓到父親成績本身的職責是不孝。假如不可使職權放失落殺人的父親,則是不忠。忠孝間的緊張已經達到了極點,若不克不及找到合宜的解決之道,最終必定以一種殘忍的方法解決。石奢的結局可想而知,刎頸而逝世。這一解決,與舜的“包養感情竊負而逃”,南轅北轍。
石奢的故事若發生在孔子、孟子時代,結局能夠會完整分歧。《論語·子路》記載葉公與孔子爭論過何為“直”的問題。葉公說,他們那處所有一個正派的人,父親偷了別人家的羊,兒子往證明父親偷羊事。孔子說,我們那處所正派的人紛歧樣,若發生此事,兒子則不會主動告發。石奢親自告發、拘捕父親與孔子所倡導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觀念年夜相徑庭。
二、自古忠孝難兩全,悲慘故事頻演出
從最基礎上來說,忠孝位置的起落變化是對“君與父孰重”這一難題的解答。《韓詩外傳》卷七中記載了戰國時的一段討論。齊宣王看到儒者為至親而不為君主服喪三年,所以向田過提出了“君與父孰重”的問題。田過如實答道,君不如父主要。宣王很生氣地反問道,既然這樣,那為什么士人會離開至親而侍奉君主?田過說,沒有君主包養故事賞賜的地盤,無法安置至親;沒有君主頒發的俸祿,無法贍養至親;沒有君主賜予的爵位,無法尊顯至親。士人一切從君主那里得來的,都要歸于至親那里,事君的目標是為了供養至親。可見,君不如父主要。宣王聽了郁悶得說不出話來。這一戰國時關于“君與父孰重”包養條件的討論,從一個側面反應了當時較為廣泛的觀念是孝年夜于忠。
故事是由講故事的人編撰講出,而故事的結局天然會因講述人所持的觀點而有所分歧。忠孝窘境的故事,也不破例。劉向《說苑·立節》中講了申鳴的忠孝故事。申鳴因孝聞名全國,于是被楚王列為相國的不貳人選。申鳴沒有欣喜若狂,反而憂心忡忡。令他顧慮的是,實現從逆子到奸臣的腳色轉換需求一個充足的來由。在獲得父親的慨允,即過了“孝”這一關后,申鳴接收了相位。三年之后,楚國發生了有名的白公之亂。
俗語有云:亂世顯奸臣。申鳴沒有猶豫,準備大方赴國難。恰在此時,父親禁止了他,對他說,父親尚健在,你卻赴逝世,可以嗎?申鳴答覆說,奉養雙親的俸祿是國君發放的,所以我的身體是國君的。現在我是楚君之臣,為君包養意思盡忠不是應該的嗎包養ptt?于是,他帶兵圍住了白公及其叛軍。
白公了解申鳴是一個懦夫,欠好對付,于是應用了他是年夜逆子這一點,劫持了他父親與之談條件。條件簡單而優厚。只需申鳴參加白公的叛軍,事成之后,與他等分楚國。如若否則,殺失落他父親。是要做楚王的奸臣,還是父親的逆子?面對包養網車馬費這一忠孝窘境,申鳴權衡再三,流著眼淚說:“食其食者逝世其事,受其祿者畢其能。”他決定做奸臣,而不是逆子。申鳴親自擂起戰鼓,號令軍隊進攻,殺失落白公,平定叛亂。當然他的父親被敵軍殺害。
因靖難有功,申鳴獲得了楚王“金百斤”的豐厚賞賜。申鳴又困惑了。假如迴避楚君之難,則非奸臣。本身平定了叛亂,卻掉往了父親,則絕非逆子。本身太掉敗了,忠孝未能兩全,有何臉孔茍活于世上?于是,他自殺了。面對忠孝窘境,申鳴和石奢一樣也選擇了自殺,回避了問題。
《韓詩外傳》卷一載有一個類似的忠孝故事。湊巧的是,故事同樣發生在楚國白公之難時。有個叫莊之善的人告別老母親,要往平定叛亂,為君賣命包養網單次。他的母親詰問他,“拋棄母親,為君而逝世,這樣做對嗎?”他的答覆是“我聽說侍奉君主甜心寶貝包養網,既然拿了俸祿就要將存亡置之度外。我之所以能贍養母親,滿是因為君主的俸祿。請允許我為長期包養君而逝世。”莊之善硬著頭皮出發了,跟從的仆人看出了他對逝世亡的恐懼,就勸他說,您既然懼怕,為什么不歸去?他說,懼怕是私交,而為君而逝世,則是公務。正人不克不及因私而害公。莊之善公私拎得比較清,最終棄母而逝世君。假如說申鳴在忠孝眼前流露出了猶豫不決、迷惑難當,而在莊之善則完整沒有這種沖突。因為在他的心目中,忠的位置已經遠遠超過了孝。
在那場著名的崔杼弒齊莊公務件中,邢蒯瞆為清楚救無道的莊公,又演出一收支逝世報君的慘劇。來由同樣是“食其祿者逝世其事”。邢蒯瞆的仆人看到主人居然能為一無道君主而逝世,將主人包養俱樂部定義為赤膽忠心之人。想到本身的忠心主人,仆人也不克不及獨活,于是結轡自刎。仆人此舉更是無謂。劉向將此類故事寫到《說苑·立節》中,作為守節逝世義的典範,引《孟子》“懦夫不忘喪其元”語,給包養網VIP予了相當高的評價,對于后世包養價格ptt愚忠的塑造推波助瀾,天然負有必定責任。
置忠于孝之上的原則不分治君與亂君,居然成一慣例執行,必定會形成前赴后繼的無謂犧牲。此忠是愚忠。正與后世拿人錢財與人消災并無本質區別,不辨忠奸,愚莫年夜焉。再如莒穆公的年夜臣朱厲附,因不為君主所識,不再追隨而另尋前途。當穆公以難逝世,朱厲附竟往逝世之。又是一幕追隨奴才而逝世的愚忠慘劇。現代未對忠孝進行徹底檢查與檢討,所以此類悲劇不斷演出。
三、走出忠孝窘境,亟待思慮前途
先秦之時,諸侯林立,列國紛包養心得爭,士無常君,國無定臣。士人能夠比較不受拘束地選擇諸侯國國君,合則聚,分歧則散,來往不受拘束,不為所謂的“忠”牽絆。在“得士則昌,掉士則亡”的時代,孔子、孟子均曾周游列國。荀子生于趙,在齊國稷下學宮長期任務,惋惜的是在齊遭受讒言,于是往秦進楚尋找機會,后為楚春申君賞識任蘭陵令。多元化的選擇使得先秦時雖有忠君之事而鮮有愚忠之舉。
暴秦一統后,定立了后世的軌制范式,執行愚平易近政策,套在士人、年夜眾頭上的枷鎖日益收緊,捉弄年夜眾的統治方法使得愚忠、愚孝之事日多。忠孝一體、以忠為主的形式成為籠罩在華夏上空的不散陰云,形成了幾多冤魂!
前人在解決忠孝及其所附著的君父關系難題上,支出了宏大的代價。現代的忠孝故事基礎都在傳達忠孝難兩全,倡導著忠年夜于孝的解決方法。而這違背了人的基礎感情與倫理訴求。由此帶來了國與家的決裂與對抗。古人要走出忠孝窘境,亟待觀念更換新的資料。不要讓它成為一個永遠的難題與無解的逝世結,不克不及以性命的代價往詮釋這一窘境。性命只要一次,大方赴逝世者,有的可敬,有的則有些可悲,甚至恐怖。難道不考慮這般代價能否值得?難道不克不及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嗎?
在上述忠孝故事中,自殺仿佛成為獨一的玉成方式。逝世亡并不解決問題,只是解決了應當面對問題的那個人。個體的逝世亡并沒有解決問題,僅僅是暫時性地回避了問題罷了,后面反而增加了新的問題。“忠”的名聲是保住了,但“孝”又由何人來盡呢?對于遭受此窘境的人來說,逝世仿佛帶來的是圓滿,但對于尚未遭受而有能夠遭受這包養網心得一窘境的人來講,卻是一個宏大的“黑洞”,隨時能夠會吞噬他們。
解決問題以犧牲個人性命權、安康權為代價,壓抑個人的求生天性與好處訴求,這是對于個人權利的漠視,必定不克不及成為廣泛適用的鐵律。要真正解決這一問題,需求樹立在伸張個人權利的基礎之上。荀子曾提出“從義不從父,從道不從君”的解決方式。義與道的標準的提出,為解決這一難題帶來了盼望。惋惜的是,后來秦政出現,漢代以后的歷史中荀子台灣包養位置幾回再三被貶抑打壓,這一解決方法被統治者有興趣疏忽,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重拾荀子以道義制君父的方法,當是一條可行之路。無論是君臣,還是父子,二者人格的同等、位置的對等、情感的互動是解決忠孝問題的基礎。人是情感的動物,在任何關系中假如一味地支出,最后必定達到崩潰前的峰值而導致江河決堤的惡劣后果。值得警醒的是,學術繁榮、政治清明、國民幸福的基石當是多元而不是一元。這能夠是忠孝窘境問題解決中的延長價值吧。
發佈留言